1、麒麟采八寶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侯馬市
麒麟采八寶是清代中、晚期開始流傳于山西省侯馬市新田鄉喬村一帶的傳統民間舞蹈。舞蹈表達了村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太平盛世的頌揚。二百多年來,喬村人口傳身授,代代相傳至今。
舞蹈共分三個部分。首部為“云舞”:8個金童玉女持云朵翩翩起舞,用云朵組合成“天下太平”幾個大字;中部為“麒麟舞”:在祥云環繞之中,在“太陽”的引導下麒麟出場起舞,姿態優雅,舞蹈優美,表現出高雅的氣質與祥和的氣象;尾部為“采寶舞”:表現神武的麒麟十分向往和喜愛人間的美好事物,因而到人間采集了“琴、棋、書、畫、古、樓、瓶、博”八寶,來裝點天上的神 宮。
喬村麒麟采八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表演技藝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2、睢縣麒麟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睢縣
睢縣麒麟舞流傳于豫東地區河南省商丘市睢縣的大劉寨村。
大劉寨民間相傳,麒麟舞原屬明朝宮廷娛樂項目。明朝滅亡時,掌管宮廷文化娛樂的文林郎馮瑋歸隱故里,將一對麒麟皮(道具)帶給睢縣大劉寨的馮氏族眾,并親授演舞之術。從此,麒麟舞便在大劉寨扎下根。
麒麟舞的表演分為三段:第一段為“盤門”;第二段為平地表演;第三段為桌上表演。麒麟舞的舞蹈動作難度大、步伐跨越幅度高,且大多是武術動作,特別是躥桌過橋、貓調尾、登山望月等高難度舞蹈技巧,沒有扎實的武術功底是難以做到的。
麒麟舞的師承關系較為特殊,世代傳授均不舉行拜師收徒儀式,而是以馮氏家傳為主,兼收本村愛好麒麟舞者的親眷,組成表演團體,代代延續。因此,大劉寨馮氏被稱做“麒麟世家”。
麒麟舞,是中原民風民俗的一個歷史縮影,為后人深入了解當地的大眾習俗、社會變遷、歷史沿革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史料。目前,大劉寨村僅有年過八旬的老藝人馮敏義能掌握全套舞蹈動作,麒麟舞有失傳的危險?!?/p>
3、坂田永勝堂舞麒麟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深圳市
坂田永勝堂舞麒麟是根據“麒麟永遠勝利”的意義而命名的,由坂田永勝堂舞麒麟的創始人熬頭四(花名)于1840 年創編。主要在深圳龍崗區坂田街道、寶安區西鄉街道等地流傳,沿襲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歷史,傳承了十二代。
永勝堂舞麒麟主要包括麒麟舞和武術表演。麒麟舞主要是通過模擬貓、虎等動物搖頭、擺尾、嬉戲、玩耍的動作和情狀,并融合武術步法,表演麒麟出洞、嚼腳、弄麒麟尾、打瞌睡、擺青、踢青、采青、水仙花、十字清、鷯花園、麒麟翻王等套路;武術表演包括拳術、大刀、棍、鐵叉、內針、對打等表演。
從1841 年開始,永勝堂舞麒麟受邀在各地進行表演?! ∶駠鴷r期,永勝堂舞麒麟曾在香港地區進行表演,第七代傳承人劉兆光曾在香港開設武館,并傳授舞麒麟。
舞麒麟這種民間傳統舞蹈,是坂田客家人的節日喜慶習俗,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4、大船坑舞麒麟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深圳市
大船坑村的舞麒麟始于明朝嘉靖年間(為謝氏祖先定居本地之始),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大船坑村的居民均為客家人,相傳先祖來自河南烏衣巷,后經福建遷入廣東。大船坑村的舞麒麟習俗,是客家民俗的典型體現。
大船坑舞麒麟表演用的“麒麟”長約六米,披紅掛綠,鮮艷奪目;舞蹈由拜前堂、走大圍、雙麟會、采青、游花園、打瞌睡、走大圍和三拜等套路組成。隨后有武術表演。表演時的伴奏樂器有鼓、銅鑼、銅鈸和嗩吶(當地人稱喜笛),演奏以【三齊頭】曲牌為主,悠揚的樂曲與麒麟舞蹈緊密配合,相得益彰。
大船坑舞麒麟比較全面、完整地繼承了先輩舞麒麟的套路和表演技法,在深圳地方傳統舞蹈中具有代表性,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有一定影響力。
5、樟木頭舞麒麟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東莞市
舞麒麟是樟木頭鎮的客家傳統舞蹈。
樟木頭鎮是東莞市唯一的客家鄉鎮,舞麒麟是明末清初由客家人從北方帶來的,距今有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舞麒麟的表演是由一位男青年舞麒麟頭,一位少年舞麒麟尾,在鑼鼓和嗩吶的伴奏下進行。樟木頭舞麒麟分“頭套”(“麟趾呈祥”)和“尾套”(“采青賜福”)兩部分,“頭套”表現麒麟梳理、舔腳、舔尾、舔身、洗臉等動作;“尾套”表現麒麟尋青、聞青、試青、找青、逗青、采青、吃青、吐青等艱辛過程,表示麒麟降福人間,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祝福。隨后進行武術表演。
樟木頭舞麒麟都是師傅口傳身授,每個姓氏自當一門,多為祖傳,世代相承。每年秋后,村里同宗同姓的年輕人集中到本族祠堂里的“拳館”練習功夫,由本族的麒麟師傅傳授舞麒麟。
樟木頭的客家人有“龍生九子,麒麟為長”的觀念,更由此賦予了舞麒麟獨特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