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
鍋莊分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于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于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分成“群眾鍋莊”和“喇嘛鍋莊”、城鎮鍋莊和農牧區鍋莊的。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后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鍋莊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有關,后逐步演變成圓圈歌舞形式,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大鍋莊一般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動,中鍋莊主要用于慶祝民間傳統節日,小鍋莊比較隨意,多用于親朋聚會,大家圍在一起開心歌舞。鍋莊舞的種類多樣,常見的有羊毛鍋莊、吉慶鍋莊、兔子鍋莊、醉酒鍋莊等,不同類型反映的事物不同,例如羊毛鍋莊反映的是勞動生活。
頂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