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漁歌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惠州市
惠東漁歌是流傳在廣東省惠東縣沿海地區的一種民歌。據記載,它在宋朝時傳入惠東,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當地最原始的漁民稱為“疍民”,又叫“后船疍民”,是古代南方百越族的一部分。他們長期過著海上漂流的生活,生產方式單一,生活十分枯燥,在此情況下,他們學會了以歌自娛,以歌解憂。
惠東漁歌有29個品類,其中最主要的是哦哦香調、啦打弟嘟弟嘟調、賢弟調、羅茵調等。它與其他民歌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限定由漁民在船上演唱,有獨唱、齊唱等表現形式。漁民群居時往往以“答歌”為樂,“答歌”即“對歌”,或稱為“斗歌”,徒口清唱,不用樂器伴奏。曲式結構多采用上下句形式,一呼一應,再長的歌詞在曲調上也能反復往回,直至終篇?;輺|漁歌的旋律詠嘆性很強,音域不寬,樂曲短小,大多有襯詞和各種形式的拖腔。其音樂以徵調式居多,有時會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加入第六聲(7)甚至第七聲(4)作為經過音和一拖而過的裝飾性旋律音?;輺|漁歌的歌詞深入淺出,語言淳樸,風格簡練,內容均來自漁民生活,通過對人事、景物等的敘述來表情達意,給現代歌詞創作以深刻的啟迪。
惠東漁歌曲調多樣,旋律韻味獨特,是廣東沿海地區珍貴的民間藝術遺產,具有歷史學、民俗學、民族音樂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大型歌舞劇《南海長城》以惠東漁村生活為表現題材,音樂素材則取自惠東漁歌,演出后深獲各界好評。目前,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惠東漁歌正逐漸為當地漁民所忽視。隨著老年漁歌手的相繼辭世,惠東漁歌承繼乏人,瀕臨失傳,急需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