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臨汾市
眉戶原名“迷胡”。晉南是眉戶的主要流行區域之一。明清時期,形成眉戶的俗曲、小調在山陜黃河兩岸的民間廣為流傳。早期流行的【繡荷包】、【銀紐絲】、【哭五更】等曲調加入絲弦伴奏后成為清曲坐唱,一人或多人奏唱。藝人以此謀生,發展為單個只曲相連、有一定故事情節的地攤說唱,加入社火表演后開辟了戲劇化的途徑。清道光年間出現晉南解州段耀功與河南靈寶民間藝人組織的業余班社,劇目有《光棍哭妻》、《探情郎》等。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職業班社形成,先后出現新絳孫福盛班、夏縣高世維班等,解州有趙連城開設的眉戶科班。
藝人的創造性發揮最終形成眉戶唱腔體系的“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同時吸收蒲州梆子的鑼鼓經,借鑒蒲州梆子的流水板、間板和滾白,在保持自身唱腔委婉悠揚的同時,彌補不易表現慷慨激昂情緒之缺陷。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