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k8u6q"></acronym>
<xmp id="k8u6q">
<small id="k8u6q"><wbr id="k8u6q"></wbr></small>
<small id="k8u6q"></small>
返回首頁

古琴藝術·嶺南派

來源:www.bicloth.net??時間:2023-03-13 14:31???點擊:106??編輯:admin???手機版

嶺南派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廣州市

眉戶之晉南眉戶

嶺南派古琴藝術主要流傳在廣東省廣州市及周邊地區,其淵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期間,南漢國吏部郎中陳用拙著成《大唐正聲琴籍》10卷,備載琴家評論及古代名琴師事況。南宋末年,元軍入侵中原,宋帝從臨安南遷岡州崖山,一批中原琴譜隨之流入岡州。古岡州即今天的廣東新會縣,相傳新會的《古岡遺譜》即為當時的遺留。明代廣州琴人輩出,陳白沙、梁啟運、釋聞一、鄺露、陳子壯、陳子升等均名盛一時。至清代,嶺南琴派聲名日顯。道光年間廣東新會人黃景星編成《悟雪山房琴譜》,共收集琴曲50首,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嶺南琴派的藝術成就。除上述諸人外,云志高、何洛書、何耀琨、楊錫泉等也都是嶺南派中影響較大的琴人。

眉戶之晉南眉戶

嶺南派古琴藝術受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在曲目、音樂結構、音色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形成了清和淡雅、溫柔醇厚、優雅恬靜的風格。其琴曲多感慨世事,寄情山水,追求中和至靜的境界,代表作品有《水東游》、《碧澗流泉》、《漁樵問答》、《神化引》等。在琴譜和琴學理論方面,嶺南派也頗多建樹,主要流派典籍包括云志高的《蓼懷堂琴譜》(1686)、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1836)、何斌襄的《琴學匯成》(1869)、容慶端和林芝仙的《琴瑟合譜》(1870)、朱啟連的《鄂公祠說琴》(1898)等。此外,嶺南派還擁有“天蠁”、“松雪”、“振玉”、“水仙”等名琴,清音雅奏與傳世法曲相映生輝。

嶺南派古琴的演奏營造了清、微、淡、遠的意境,構筑出傳統文人抒情達意、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殿堂,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特色。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外來文化的影響不斷增強,古琴等傳統民族藝術呈日益萎縮的趨勢。再加上古琴“難學”、“難傳承”、“難遇知音”等原因,嶺南琴派的古琴藝術正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頂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国产欧色美视频综合二区 我的妺妺h伦浴室视频
<acronym id="k8u6q"></acronym>
<xmp id="k8u6q">
<small id="k8u6q"><wbr id="k8u6q"></wbr></small>
<small id="k8u6q"></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