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琴派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鎮江市
梅庵琴派是我國古琴藝術的代表性流派之一,現流傳于江蘇省的南京、南通、鎮江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北京、江西、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等地,南通梅庵琴社、鎮江夢溪琴社、合肥梅庵琴社等團體都屬于這一流派。
梅庵派古琴藝術起源于山東,清代嘉慶年間濟南人毛伯雨總結古琴藝術經驗,編成《龍吟館琴譜》,這一藝術成果至清末民初為“諸城二王”所繼承,并傳授于王燕卿。后經康有為推薦,王燕卿到南京國立高等師范學校(現東南大學前身)教授古琴,培養出徐立孫、邵大蘇等傳人,并留下《梅庵琴譜》。1929年梅庵琴社成立,對琴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F在鎮江的夢溪琴社與合肥的梅庵琴社即分別由徐立孫的學生劉景韶、劉赤城所創建。
梅庵琴派一改傳統琴樂的審美觀念,強調古琴音樂的藝術性,重視演奏技巧,突出旋律之美,體現了積極的革新精神。梅庵派的琴譜標明節奏,開點拍之先河;其琴曲則吸收民間音樂風格,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其中許多琴曲為歷代琴譜所未見,代表性曲目有《長門怨》、《平沙落雁》、《搗衣》、《搔首問天》、《洞庭秋思》等。
梅庵琴派在琴界具有較大影響力,1931年出版的《梅庵琴譜》是近十年來流傳最廣、翻印次數最多、影響最大的琴譜,還是迄今唯一譯成外文的琴譜,享有國際聲望。1949年以后,梅庵琴派仍在持續發展,其間曾因缺乏經費和場地等原因而一度中止活動。目前,梅庵琴派一些造詣深厚的藝人年事已高,漸漸退出琴壇,能較好繼承其琴藝的傳人并不多,掌握古琴修復和制作技藝的琴家同樣稀少,梅庵琴派的演奏技藝、演奏風格及相關藝術資料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