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琴派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揚州市
廣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流傳在江蘇省揚州一帶。這一琴派產生的源頭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其地域風格與流派特征則至唐宋方開始逐漸顯露。明末清初,一代古琴宗師徐常遇編著的《澄鑒堂琴譜》,標志著廣陵琴派已臻成熟,“其指法探微泄奧,極古人所未盡,學者當之為廣陵宗派,與熟派并稱焉”。1932年,廣陵琴家孫紹陶、張子謙、劉紹椿、胡滋甫等正式創建廣陵琴社,使廣陵琴派以團體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廣陵派琴家一以貫之地保持著流派自身固有的藝術特色,以“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為藝術標準,崇尚“清微淡遠”的同時又追求“灑脫暢揚”的情趣,其演奏講究“重而不虛,輕而不鄙,疾而不促,緩而不弛,若吟若揉,圓而無礙,以綽以注,定而或伸,行回曲折,疏而實密,抑揚起伏,斷而復聯”。廣陵派琴曲既有北派的剛健之氣,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兩相融合,形成“音隨意走,意與妙和”的藝術風格?!稘O歌》、《樵歌》、《昭君》、《龍翔操》、《梅花三弄》等均是其獨具特色的代表曲目。
廣陵派古琴藝術數百年薪火相傳,英才輩出。1984年,廣陵琴社恢復中斷已久的古琴活動,除每年組織琴人聚會外,還與兄弟琴社進行琴藝交流,為中外賓客獻藝,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但受當前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琴樂本身藝術形式等因素的制約,廣陵派古琴藝術難以適應現代音樂教學職業化、專業化的趨勢,也難以通過市場經濟等手段謀求生存之道,有關方面應盡快制訂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挽救和振興這一古老的民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