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k8u6q"></acronym>
<xmp id="k8u6q">
<small id="k8u6q"><wbr id="k8u6q"></wbr></small>
<small id="k8u6q"></small>
返回首頁

阿昌族的風俗特色是什么

來源:www.bicloth.net??時間:2023-02-21 05:17???點擊:300??編輯:admin???手機版

一、阿昌族的風俗特色是什么

阿昌族的習俗:漢、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人兼通漢語和傣語,使用漢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通常勸飯是象征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勸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阿昌族特點: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鐵器也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于世。

其他習俗:

阿昌族喪俗。行土葬俗。少數患惡病或婦女難產而亡者,須先行火葬再棺木土葬。死于寨外者,忌抬回寨內。人死后殮棺時尸體忌人、貓、狗等動物跨越。死者可帶生前喜愛之物殉葬,但忌帶金屬物,故死者生前鑲牙也得敲掉。

阿昌族在舉行喪禮時多由"活袍"主持,徹夜誦經,敲鑼奏哀樂,高唱"孝歌"。出殯后,禁忌動鑼、抬喪棒等,否則認為寨中又會死人。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阿昌族的習俗與婚俗

二、阿昌族的服飾特點有哪些

阿昌族的服飾特點是簡潔、樸素、美觀、顏色跟是鮮艷無比。姑娘愛穿藍色、黑色對襟上衣和長褲,打黑色或藍色包頭,有的像高聳的塔形,高達一、二尺。有的則用二寸多寬的藍布一圈圈地纏起來,包頭后面還有流蘇,長可達肩。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后則改換黑色包頭。阿昌族服飾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于腦后。

阿昌族服飾是阿昌族人民穿戴的服飾。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真,心靈純潔。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 0厘米長的穗頭垂于腦后。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致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廣泛的交往,阿昌族服飾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地男子服飾大同小異,均留短發,未婚男子包白布或黑布包頭,已婚男子包藏青色布包頭。穿藍、白、黑等素色斜紋布對襟布扣袢上衣,黑色或藍色長褲,系黑色綁腿。未婚婦女留長發盤辮,穿白、藍色對襟銀扣上衣,黑、藍色長褲。系繡花飄帶黑布裙。已婚婦女梳發髻,包黑布包頭,下著長筒裙,系黑布圍裙。

三、傣族景頗族阿昌族納西族白族的風俗習慣

傣族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chōng] 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后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里巖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后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后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后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景頗族

景頗族閑時一日三餐,忙時一日兩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飯和竹筒飯。所種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細作的瓜、豆、青菜、洋芋(土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閑時進行漁獵,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景頗族飲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稱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燒酒。

景頗族喝酒十分注重禮節,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里一點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先讓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阿昌族

日常食俗 阿昌族日食三餐,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如果蓋上燜肉,(火+巴)肉、雞絲等配料,可做成各式不同的餌絲;米線除同餌絲一樣熱食外,還可涼拌,或在米線里加一勺熱稀豆粉(豌豆面與水合煮),再加油辣椒、蒜姜泥、味精等調料,做成稀豆粉汁米線,辛辣滑嫩,是阿昌族入夏之后經常食用的小吃。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肉食主要來源于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除燉、燴、炒、腌外,更多的是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后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干凈,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起食用。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后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酒是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F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制作燒酒,藏之于甕,供是節和待客時飲用。

納西族

納西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米和大米為主,加工制作成窩頭、饅頭、粑粑、米飯等花樣,山區雜以洋芋、蕎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雜鍋菜、火鍋和大塊肉。城鎮、壩區的烹調技術較高,待客時,飯前多設海棠、瓜果、蜜餞等自制茶點,而“八大碗”、“六碗六盤”等花色品種很有特色。宴請貴客多用“三疊水”,一般用三種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個層次,菜譜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

白族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瑯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国产欧色美视频综合二区 我的妺妺h伦浴室视频
<acronym id="k8u6q"></acronym>
<xmp id="k8u6q">
<small id="k8u6q"><wbr id="k8u6q"></wbr></small>
<small id="k8u6q"></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