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是日常生活中用以遮陽或擋雨的工具,可張可收,攜帶方便。我國制傘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傳說,春秋戰國時代魯國著名匠師魯班之妻王氏將竹子劈成細篾條,上蒙獸皮,張如蓋,收如棍,此即最初的傘。古代傘有“蓋”、“華蓋”、“傘蓋”等別稱。西晉時期,帝王和貴官出巡時往往有侍從執傘隨侍,成為儀仗。古代傘面均用絲綢制成,南北朝時代北魏君主、臣僚等出行已采用羅帛制成的傘蓋,不同級別的人使用的羅傘大小、色彩各不相同。東漢蔡倫造紙成功后,傘面逐漸由絲綢改為紙質,至宋代出現了油紙傘。我國油紙傘產于四川、湖南、廣東、福建、浙江、貴州等地,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當前由于尼龍綢折疊傘的普遍流行,傳統的油紙傘和綢傘已經悄然從人們身邊隱退,相關的制作技藝亦逐漸湮沒不彰。
傘制作技藝·油紙傘制作技藝
申報地區或單位: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
據《瀘縣志》記載,四川省瀘州市分水油紙傘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分水傘廠是瀘州油紙傘制作技藝的傳承者,它以傳統手工方式制造的桐油紙傘至今仍顯示出古老工藝的獨特價值。分水油紙傘選料精細,上油厚重,繪圖雅麗,呈現出民間傳統的藝術特色。
分水油紙傘以瀘州當地盛產的桐油、楠竹、水竹、巖桐木、皮紙等為原料制作完成,傘身輕便美觀,傘面詩畫兼備,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是民間舉辦婚慶、進行原始宗教活動時常用的物品。瀘州油紙傘制作技藝流程復雜,一把油紙傘要經過鋸托、穿絞、網邊、糊紙、扎工、幌油、箍烤等九十多道工序才能最終完成,缺一不可。制成的產品質量優良,反復撐收三千余次不壞,清水浸泡24小時不脫骨,頂五級風行走不變形。瀘州分水油紙傘深受用戶和民間收藏者的歡迎。